『创造取向』的普通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期次:第1348期    作者:康秀云 史巍   查看:95
  实践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本科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提升本科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普通类)以“创造取向”为核心,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打造这一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理念更新:从实践验证到问题导向。按传统教育的基本设想,教育过程需要完成知识传递、知识接受、知识内化以及实践强化等若干环节,实践过程是在完成知识内化后起验证和加深作用。事实上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那样:“行动才是创造之源”,也就是说从行动到思想再到新价值产生才能更符合“实践—认识—创造”这一生成的基本逻辑,实践才是创造之本。聚焦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来,以往对教学实践环节的不重视体现为内容单一和环节滞后,这一方面使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内容单薄、流于形式,难以发挥较为深层次的职业认知和职业习惯养成的功效。另一方面将教育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部去向和承载,缺乏将其置于整体性“大思政”的意识形态工作上理解的意识,也使专业人才培养去向单一且专业意识不强。因此在普通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上需要理念更新,即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有思想、讲政治、善教育”,着力建构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意识、专业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为目标的,尊重成长、鼓励创造,彰显专业和学科特色,层层递进地覆盖本科阶段全过程,融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于一体,评价方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内容体系:“三维四段”横纵交错。创造力本身并非一种灵感,而更多是日积月累中激情的迸发与领悟,这就是需要将“创造的教育”不是理解为天马行空的空中楼阁,而是奠基于坚实根基基础上的前行与进步。同样聚焦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创造取向”的教学实践体系体现为“三维四段”横纵交叉立体化培养体系。三维即确立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为实践教学的横向内容:一是以实现良好人格、正确价值观和信仰为核心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二是以夯实、验证知识和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专业素养”的教育。三是以提高研究能力实践技能和实践素养为核心的“实践能力”的教育。四段即设计大一以认知体验、情感共鸣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大二以了解社会、发现问题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大三以回溯理论与理性认同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四以实践检验、反思提升为目标的纵向实践教学体系,这就为尊重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而发挥其创造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是方法创新:重感知体验与发现解决。所谓创造必然体现为一种非常规的思想或行动,这就需要超越常规,创新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育,其不以传递知识为核心,而是以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真实情感体验,以真切感知社会、认识社会,进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践教学形式的设计也必须尊重这一基本路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设计特色活动既凸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递进融入,又切实实现以实践教学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功效。
  四是突出重点:明确阶段性核心任务。创造取向的培养需要有的放矢。在文化立人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以提升专业认同为重点,使学生主动形成专业意识和专业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体设计和全面落实,更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需要而分梯次的渗透和影响。通过一整套阶梯式、有重点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实现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感性和理性、校内和校外的相互支撑,实现在组织管理中专业和学工教师、学长和学弟学妹的高效能合作和联动。
  五是全面铺陈:渗入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教学活动是一整套联动的环节,每一堂课程、每一个活动、每一处细节的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渗透式教育就成为重要的方式。我们尝试在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中渗透实践育人。课程中的实践是实践教学需要渗透的重要空间。我们还将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形式新颖、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研究热情,使“创造的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六是保障有力:创造全方位充分条件。创造力的培养是更高阶的能力要求,自然也对教学实体构成了更大程度的挑战,这就需要统一认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保障有力。一是要在教学实体中确立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造能力重要性的共识。二是为实践教学创设相应的配套条件,倾力建设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和环境。三是规范实践教学的流程和环节,对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学生的职责和任务等有较为清晰的规定,对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说明,并认真落实各个环节。四是有较为充裕时间及经费的保障。这一系列的努力为有效完成“创造取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那样:“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教无定法,需要常变常新,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不断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使教育真正成为由行动阐发新思想,由思想创造新价值的创造性过程,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开放的眼界、创造的激情和实践的能力,能够真正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
  (作者均为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