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教育”理念引领附中学生创造性培养的实践探索

创造的教育大家谈(二十)

期次:第1350期    作者:邵志豪   查看:401

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高度概括。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提出了“创造的教育”理念,东北师大附中始终以大学的“创造的教育”理念来领引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坚持“创造的教育”与附中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学生创造性培养,以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

一、“创造的教育”理念解读

创造是人的本性,理想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尊重的教育”和“创造的教育”是东北师大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理念的内涵化发展。

(一) “创造的教育”是“尊重的教育”的延伸与发展

在任何时代,人都是教育的核心因素,“创造的教育”的前提是人的地位得到提升,个体价值得到尊重。“创造的教育”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教育理念的升华;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人格人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发展;最终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说,“尊重的教育”是“创造的教育”的前提,“创造的教育”是对“尊重的教育”的延伸与发展。

(二) “创造的教育”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基础

恩格斯讲:“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哪怕最粗笨的石刀” 。人类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类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人类起源的角度来讲,创造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天生就有创造的冲动。“创造的教育”就是为了使人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性。“创造的教育”要以重视人的个性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

(三)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的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大量积累,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经历了知识教育、智能教育到了创造教育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知识的迅速更新和社会的飞速变化,让人们认识到未来人才要具有独立学习、探索和创造的能力,比知识更珍贵的是不断突破、矢志更新的创造力。东北师大适时提出了“创造的教育”理念,是对新时代人才观的积极回应。

二、“创造的教育”理论基础

“创造的教育”并不是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它的提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教育家都曾经对“创造的教育”有过论述。

(一) 陶行知的“创造的教育”思想

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 ”他心目中的第一流教育家应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他把人的真正价值看作开拓与创造,认为做人就是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

(二) 布鲁姆教育目标的最高目标———创造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面,分别是记住、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创造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应该致力于完成最高的教育目标,即学生学会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来进行评价和创造。教师创造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活人” ,二是要勇于探索,创造出新的教育理论。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创造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认知科学理论的发展也为“创造的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多元智力理论。在多元智力理论看来,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多种智力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智力的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由此,多元智力理论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依据。

三、附中学生创造性培养的实践探索

东北师大附中作为大学的附属中学,具有实验性、研究型特点,始终以大学的教育理念来领引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这也是附中68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有利保障。在 “创造的教育” 理念的引领下, 确定了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方向,并在具体推进举措中开拓出一条独具附中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 创造性教学实践———智能教学体系

课堂是“创造的教育”的实践场所。东北师大附中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升级教育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率先启动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智慧培养系统建设的尝试与实践探索,已经探索出一套涵盖备课、课程、测量、评价四个方面的成熟智能教学体系,即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备课、基于互联网的空中课堂、基于云计算的学业水平质量检测系统。

(二) 创造性科研项目———STEAM 教育协作体

在“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师大附中率先启动了破解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困局的实践与探索。组建了由自由校区、青华校区、明珠校区、净月校区共同组成的科创 (STEAM)教育协作体。紧紧围绕“精诚合作、创新发展、高端交流、共享共赢”的核心理念,从教师培养、课程建构和设施建设三个方面积极开展 STEAM 教育的落地工作。独具特色的 STEAM 教育必将进一步推动东师附中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三) 创造性学生活动团体———学术型社团

东北师大附中的学术型学生社团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使其明显区别于常规学生社团,体现出了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学术型社团往往以学科困惑和学术前沿为导向,社团成员以学术讨论、学术试验、学术调查和学术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渐进式的”“生成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学术水平,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学校学业与学术类社团有飞天航模社团、EP节能车队等。

(四) 创造性学生实践平台———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为学生的自我修炼、发挥潜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搭建多种多样的平台,从社团建设、高端社团发展、传统学生活动创新、引进高技术含量项目等方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彰显自己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审美情趣、艺术表达能力等,让学生时时处处能够体验到获得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我们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积极搭建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中学如何实现“创造的教育”

(一) 坚持学术型中学建设

早在建校之初,在东北师大附中首次开学典礼上,大学领导就明确提出:“附中具有实验中学性质,应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实验和研究工作” 。附中首任校长陈元晖更是倡导“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 ,要求教师不要墨守陈规,既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又要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所以说,东北师大附中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践行“创造的教育” 。现在,学校确立“坚持教育家办学,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学术型中学”的发展定位,正是对“创造的教育”最好的实践。

(二) 营造创造性的教育环境

马克思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的环境,学校为师生努力创造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校自由、民主、尊重、平等的气氛。学校管理民主,师生互相尊重、教学相长,人人平等,使师生在自由的环境下发挥其创造精神。课堂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

(三) 促进学术型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实施创造的教育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尊重学生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强烈的创造意向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潜力的水平,要有创造教育的技能。只有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建立创造性的考核制度

当前我国对于学生的考核制度主要以分数为主,对于教师的评价也更偏重升学率。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偏重学生的分数,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创造的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多元化地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学生把培养创造素质作为自己的追求,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把培养创造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中国的教育就能与世界的教育接轨。

(作者为我校附属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