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尽千古人间事 呼出百万铁甲兵

期次:第1350期    作者:高源   查看:136


9 月 11 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离世,斯人已去,让人甚是怀念。“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惊堂木一拍,白纸扇一抖:咱们言归正传!单田芳的一生,是跟评书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出身于曲艺世家的他,24岁便正式登台,说了56年的评书。从“30 后”到“90 后” ,他的嗓音,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也见证了评书艺术在他口中的辉煌时期。

评书,也叫评词,在古代称为“说话” ,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评书艺术的历史可以概括为: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说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 ”但最早以表演艺术的形式被人们记录下来的是在汉代刘向所著 《列女传》 中,后经历了隋朝的发展,唐朝的盛行,宋朝的鼎盛,明末清初的奠基,民国的开设机构,20世纪 50年代的新开拓,再到现在的逐渐衰落。

“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评书是一门说故事的艺术。评书叙述故事、描绘景物、评论是非、再现各类人物的神态,全凭演员一张嘴,正所谓“集生旦净丑于一身,冶万事万物于一炉” 。 评书艺人用口头语言说演,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传统的评书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 ,或说一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 评书的表演手段十分丰富,大体可以概括为“说、演、评、噱、学” 。

“说”指叙述故事,用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思维活动;“演”指对人物的模拟,多角度地刻画人物性格,呈现人物的风貌;“评”指评点,用来交代故事的背景,又构成悬念,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噱”指笑料,评书中相声式的炸“包袱”不多,更多的是会心的幽默,正所谓“于叙述古人之中,暗地讥讽时事,不露芒角,令人心旷神怡” ;“学”指形象地模拟出各种声音,用以渲染气氛,给人以逼真之感。

评书是一个人的艺术,没有舞美与灯光,没有特效与道具,所有功力都集中于一个人,一张嘴。评书“通俗但不低俗,张扬但不张狂,个性但不任性” 。这一古老的艺术璀璨而不刺眼,正如它所讲述的中华民族一样。二者皆有着博大宽厚的底色,足以担得起数千载文明的重量。

评书,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浪漫;说书人,是连接浪漫与现实的纽带。“醒木在手,道尽千古人间事;折扇轻展,呼出百万铁甲兵” ,这是单田芳大师对说书人的定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则是对这一职业最好的诠释。

单先生的评书没有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架势,而是平实质朴,话家常般地娓娓道来。他的评书,很少跳出情节人物进行点评,而是让观众在情节的曲折发展中去品味人生,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去体会人情世态,给人留下回味无穷之感。

百部广播评书,演绎了千年的风云变幻,那既是一幅幅展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民情民意的多彩风俗画,更是一部部展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形象化的雄浑“史诗” 。所以,当你忙里偷闲时,不妨让自己慢下来:喝一壶茶,听一段评书,品一品历史兴衰、英雄荣辱,悟一悟快意恩仇、侠骨柔情。

如今,先生远去,世间再无下回分解,但我相信在新时代的艺术百花园中,传统评书艺术一定薪火相传!

(作者为文学院 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