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北师大报》校报 - 东北师范大学  
  
第1351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水湄人家

作者:左润宇


国庆假期,择一秋高气爽之日,重游松花江畔。
  那日适逢黄昏,日薄远山,江波晚照。夕阳洒落的余晖自天际一路铺来,却因着峰峦的阻隔,只在江水里投下一片黝黑的黯影。若忽略岸边星点的灯光和掩映在黑暗中的楼群,倒真是一副泼墨的画卷,裹挟着几缕诗意的孤独,浸透了半城秋色。
  说来也怪,生于北国的我,总对江南水乡有着无限的向往,也因此便对今年暑假的西湖之游念念不忘。纵还乡两月有余,脑中却还常常浮现西湖烟雨朦胧的美丽景致,便不禁吟咏起“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之类的句子,好似魂让那雷峰塔底压着的白蛇勾走了一般。然而将手浸入松花江水中那一刻,我竟忽有梦醒之感,体会到了一种真实的亲切。
  南北的水当真有着莫大的区别。西湖哪里都好,只是太过温柔,半遮半掩如同初嫁的女儿,虽有千种缱绻的风情,多少夹杂些唯唯诺诺的意味。这样看来,松花江则豪放得过分——即便赶上寒冬腊月,厚厚一层冰壳也阻挡不住其下汹涌的激流,诚然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凛然气势,却又欠了几分含蓄婉约。
  水不同,水湄的人家自然也有天壤之别。西湖临岸的房舍多小巧精致,青砖黛瓦,黑白弄巷,常年笼着一层轻烟似的雾霭,氤着潮湿的水汽。倘白日行在老街上,即便人多也不觉喧闹,许是历史感过强,反倒沉淀出一种古老的宁静,不枉柳三变一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与之相比,松花江畔则多新起的楼房,鳞次栉比,乍见总觉周正的呆板,可看久了也生出些质朴的可爱。正如世代喝着松花江水长大的人们,尽管少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却平添了十丈软红烟火处的尘世气息,倒更易亲近。
  自幼生在松花江畔,我对它的感情绝非热爱二字可以轻易形容。犹记少时,外公总会用他那辆老旧的自行车载我到江边,而小小的我只一径提着塑料小桶,挽着裤腿踩进浅水中捞鱼捉虾,一玩便是半日,也总能满载而归,只在细软的沙上留下两行凌乱的足印。
  再后来,浅滩里的鱼虾少了,老旧的自行车停在车棚里落了灰,外公的鬓发染尽了霜雪之色,我也长大了。时光荏苒,唯有松花江仍在匆遽地流淌,年复一年,仿佛永远不知疲倦。
  江水是不会老的。
  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不敢以智者自诩,只谢此生生于水湄,得以在松花江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也因此对水有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如今虽还未入冬,我却已在期盼来年春归时候,再见一次江水化冻之景——碧波碎星潋,寒潭萦暖烟。山水倾城色,尽作一江春。
  无论多少次,总是看不腻的。
  (作者为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本科生)


东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6423次访问,全刊已有437676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