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北师大报》校报 - 东北师范大学  
  
第1356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高效『打卡』拒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作者:学生记者 袁梦


“背单词第44天,已学1982词”“我正在挑战每天运动30分钟,已坚持19天”“精读英文外刊第67天……”等“打卡”分享页面不知从何时开始悄悄占领了我们的朋友圈。

“打卡” ,本为一种考勤方式,指工作人员在上下班时将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下到达和离开单位的时间。但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多样化,“打卡”已经渗入早睡早起、运动、减肥、学英语、阅读等等方面,五花八门的“打卡”式APP、集体“打卡”群层出不穷。在网络上,正在刷朋友圈的你突然看见别人都在健身、读书、学英文,抓紧时间用各种方式努力变得更优秀,而自己却无所事事,抑或是在微博、抖音、优酷上虚度光阴。同样是用手机,为什么别人可以如此励志又上进,而自己就不行呢?

于是,越来越多人加入了“打卡”大军的阵营。在网络上,“打卡”已经成为网友们立志改变自己的代名词。一方面,“打卡”是一种动力。在“打卡”蔚然成风的大环境下,个人更容易为了获得集体的归属感与他人的认可而坚持自学与自我激励,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随着已坚持天数的累积,自我满足的成就感与前进的动力也在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暗下决心与自我承诺,“打卡”是一种公开的宣誓与挑战,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打卡”一旦开始,尤其是在获得他人的点赞与评论之后,就意味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立了一个“Flag” ,必须严格遵守自己的“誓言” ,否则便有失信于人的窘迫感。

对于一些人来说,“打卡”确实卓有成效。通过锲而不舍的“打卡” ,有人告别了黑眼圈和熬夜的坏习惯;有人提升了外语水平,开阔了眼界;有人消除了腰上的“游泳圈” ,强健了体魄。

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打卡”不过是“表演坚持” ,一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当手机上定时弹出的“打卡”提醒逐渐变成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有人直接放弃,有人敷衍了事,更有甚者让他人登录账号代为打卡。新式“打卡”的出现,确实给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却苦于无力对抗惰性的人一个坚持下去的可能性,但同时也给了他们盲目跟风、互相攀比、弄虚作假的机会。

虚假“打卡”只能华而不实。个人动态、微信群中满满当当的“打卡”记录好似一件华丽的高级礼服,而其主人仅仅是在一味地追求好看的排名与点赞数,沉溺于虚假的自我满足。如此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能是既浪费时间又助长了不良风气,与“打卡”的初衷背道而驰。

“打卡”成功并不等于圆满完成任务。以背单词为例,有时为了完成当天任务,不得不将自己不认识的词也点“认识” 。如此走马观花式的学习自然毫无效率可言。当初是为了督促自我学习而“打卡” ,后来却是为了“打卡”而勉强学习,无异于本末倒置。被“打卡”绑架了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必苛求“日拱一卒”的完美,进一寸自有进一寸的欢喜。在生活节奏极快的当下社会,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人应接不暇,每天坚持“打卡”实属不易。面对偶有漏洞的打卡表,有人便屈服于“破窗效应” ,不再继续“打卡” ,最后不了了之。但衡量“打卡”效果的不是表面的“满勤”与否,而是个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有效程度。何不抛弃对“满勤”的无谓追求,脚踏实地地前行呢?

手机的出现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形式化的“打卡”只会是“现代化”了的“掩耳盗铃” 。与其如此,不如量力而行,选择一个切实恰当的目标。或者在虚拟的网络之外,找一个能与你互相监督的人,并肩前行。更重要的是要摆正心态,认真对待,尽力坚持。即使“缺勤”了一两天,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轻言放弃。唯 有如此,才能高效“打卡” ,收获自律与进步,增加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东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996次访问,全刊已有437672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