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的播种者

——记我校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地理科学学院王向东副教授

期次:第1358期    作者:吴心颖   查看:163


多年以后,王向东老师翻开他的“战地日记” ,准会想起第一批前往东北师大“U-G-S”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探索的那些孩子们。

当时,实验区环境简陋,除了一个个草垫子之外,只有一身青春。师生们栉风沐雨,探索了很多种模式,为了敦促学生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也为了给孩子们教育实习经历留下回忆,从2008年至今,王向东细细地记录了一本多达四十万字的“战地日记” ,那里有每一个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值得回忆的场景,有他润物无声的凝视和逐渐提炼出的教育反思。

在那里,他严格把关每一位学生的试讲,组织同学们在主题班会上分享学习的方法与感受,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也与学生们同甘共苦,在停电的夜晚点一只蜡烛共享“烛光晚餐” ,在艰苦的备课之后共食十七桶不同口味的泡面,一同为每一位在实习期间过生日的同学买蛋糕庆祝……“教育实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学会适应教师的生活节奏,让孩子们明白做教师不仅仅只是讲课,而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排解压力和规划自己的生活,让教师首先是人。 ”他宛若衔石的鸟儿一般,一点一点地填平每一位学生因初为人师的青涩与不成熟而袒露出的现实与理想的沟壑。

十年过去,王老师还是时常打开日记,至今他依然能够细数每一位学生的姓名。“那都是他们当时的初心,是他们应该尽的本分,是他们的尝试,也是他们的梦想。 ”

而让王老师至今回忆起都感到后怕的,是2009年甲流猖獗的秋季。彼时正值王向东老师带队在东丰县进行教育实习期间,全队六十位学生的身心安全责任全都系其一身。既不能把学生关在屋子里,又要关注孩子们的健康状况,王老师率先主持成立了校外临时党支部以及教育实习队“防甲流”“保安全”“迎国庆”“度中秋”等四个工作小组,带领学生们悉心照顾染病同学的身体、安抚他们的情绪:党员负责报送各小组同学的情况,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必须量体温,最后汇总成表报送,将体温变化大的孩子换寝隔离……在平时紧张的实习日程中,他们每天轮流排班、错峰吃饭,两人一组蹬着倒骑驴为在医院隔离治疗的同学送饭;有高烧的学生在医院打吊瓶,王老师就十四天如一日地坚持看护到凌晨一点多,和其他同学一起帮助病情稍缓的同学磨课、练课以补上因病落下的实习进度;他还帮助排解学生的不安情绪,为学生垫付不低的医疗费用……这样一来,正常的实习进程不仅没有因为甲流恐慌而受影响,他们的课余生活甚至充满着欢笑:在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他们围聚一室各展身手,包出各种各样好吃的饺子,在中秋联欢会上载歌载舞,集体观看国庆阅兵,为国家的富强振奋着彼此的心跳与脉搏;他们在短途出游中携手登顶拉法山,一齐高歌 《朋友》 与 《义勇军进行曲》 ,一同举办室内外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乒乓球划出一道道完美弧线,师生赛跑的身姿洋溢着相同的热情……

可能王老师自己都没有注意过,他总是亲切地称呼每一位学生为“孩子” ,而孩子们则亲热地唤他“东哥” 。是的,对于他而言,每一位学生都像是他儿时在闭塞大山里万般呵护过的青秧,他在教育的泥土上盖上平等、尊重、交流与爱的指纹,一种师生间微妙的誓约便悄然生效。在实习期间,面对桀骜不驯、思想极端的年轻学子,王老师藏起自己的担心,放平姿态,诚恳地与他单独谈话;还委托其他同学了解他的行踪,并对他讲的每一堂课都进行集体研讨,以尊重和爱去化解年轻气盛的莽撞, 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稳重与责任的奥义, 最终成了学生口中心服口服的“伟大的王” 。

“人才培养是我的第一天职,这是我的根本使命。 ”为着教师这份他视若珍宝的誓言与使命,王老师恭谨地将那一方三尺讲台作为自己永恒的战地。但他并不仅仅满足于中规中矩的教学设计,而是敢于创新、包容多元。从教十五余年他走南闯北,吸取国内外成功优秀的教学经验,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从线下教学到慕课线上课堂,从小组合作自主研讨学习到信息技术BB平台教育资源联系共享,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或自主制作模型教具,或着汉服个性演示讲习,或化身园丁种草观察,领着学生用时间和耐心去浇灌每一堂精品课堂,收获知识的花、思想的叶与生命的树。

他弯腰将一株青秧植入泥土,秧苗便携带着他的指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果香。孜孜不倦,不紧不慢。 ”他总在沉默中观察着,在坚守中战斗着,步履不停地向前拓进,播种下一片又一片具有东师标签意义的芳香与丰收。

多年来,他一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但却坚实有力地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创造性地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师范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新做法、新融合。同时,从小事做起、从细处着眼,以自己的执着忠诚、无私奉献、敬业爱生以及勤奋创新,践行着一名高校普通教师的信仰、师德和誓言。

(作者为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